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2020-04-26

    职业教育发展是职业教育研究的基础,我国职业教育研究发轫于20世纪30~40年代,形成于新中国成立之后的50~60年代,发展于改革开放之后直至今日。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1991年,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又提出要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职教体系。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实施,其中的第九条提出“国家鼓励并组织职业教育的科学研究”。2002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要“加强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健全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机构”。2005年,国务院又颁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更加明确地提出要“加强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和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决定,教育部于2006年出台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成果的宣传”。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2015年,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要“加强国家级、省级、市(地)级职业教育科研机构建设,加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宏观决策研究和热点难点问题研究,开展指导教育教学改革和相关标准建设的理论研究……鼓励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建立专门教育研究机构,发挥学校人才、信息、资源集聚的优势,引导广大教师围绕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践教学、终身学习等方面开展教学研究”。

1985年至2015年的30年间,在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和财政部等相关部委的政策支持与财政驱动下,我国的职业教育发生了令世界瞩目的巨大变化。1991年以来,国务院四次颁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我国职业教育规模持续扩大,近10年来一直保持在高位运行。与此同时,我国的职业教育研究也伴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而发展。本文即是基于2001—2015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的数据统计,梳理分析我国职教研究的进展状况、主要问题和形成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我国职教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借鉴。

        一、职业教育研究现状

        笔者在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网站数据库中检索2001—2015年教育学立项,包含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项目两部分,前者包括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基金项目、后期资助项目等,后者包括重点项目、规划项目、青年项目等。经检索,2001—2015年的15 年间教育学立项共6824项,其中职业教育项目442项(包括:年度项目439项、后期资助3项),占总立项数的6.47%。

        (一)立项分布

        1.年度分布。一是年度立项数总体平稳。其中,除了缺省的2002年,2004年最少,只有4项,2010年最多,有42项。二是立项种类不平衡。各类项目中,在15年间没有一项国家重大项目立项,7个年度没有国家重点项目立项,有立项的年度也仅1~2项,立项数较多的是教育部重点项目,共有201项。三是2013年之前没有后期资助项目,之后的此项目立项数也仅有3项(详见表1)。

        2.地域分布。职教研究立项虽然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均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在中东部的9个省市,立项数均在18项以上。最多的是北京,达到55项,占总立项数的12.4%。其中,有7项国家重点项目立项,占国家重点项目总立项数的近80%。此外,立项数在34项以上的还有湖南、天津、浙江、江苏、上海等省市,主要是国家一般项目和教育部项目。因此,北京、湖南、天津、浙江、江苏、上海六省市研究立项数较多;西北及东北地区立项数少,全国各省市立项分布极不平衡(详见表2)。

        3.单位分布。获得项目立项的单位有352家,表明参加项目研究的主持人队伍较庞大,非专职研究人员较多。从表3中可见,有7家单位立项数在7项以上,合计76项,占总立项数的17.2%。从研究机构来看,高校的教育研究部门是立项单位的主体,其中立项数较多的有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江苏理工学院、教育部职教研究中心、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等单位,均在11项以上。

        (二)研究内容

        从立项研究内容看,职教理论与综述152项,办学体制机制50项,合计202项,占职业教育立项数的45.7%。这说明职教研究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国家支持研究的重点。此外,实训实习65项、院校管理63项,专业课程教学改革49项、职教人才培养模式39项、师资队伍建设24项,这些都是职业院校办学的核心内容,说明国家支持研究如何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详见表4)。

        从结项研究内容看,第一,职教理论与综述91项、办学体制机制31项,合计122项,说明研究力量强。第二,院校管理47项、实训实习46项、师资队伍建设22项,表明产学合作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以及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有实际成果。第三,人才培养模式23项、专业课程教学改革36项,这两部分内容结项率较低,研究力量较弱。第四,未结项146项,未结项率33.1%,说明项目负责人来源广泛,近1/3的项目负责人并不具备相应的研究能力(详见表4)。

        (三)研究热点

        通过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统计2001—2015年立项论文成果的下载量及被引证量,结果表明研究热点时间分布方面集中在2004—2014年,分析梳理出的研究热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及机制创新研究;二是课程设置和标准研究;三是职教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四是职教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其中,重点集中在课程设置和标准研究、借鉴国外职教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两方面(详见44页表5)。由此可见,十年间研究热点围绕职业教育核心要素,紧扣现代职教体系、职教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标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关键问题而展开。

        二、职教研究立项问题分析

        (一)数量占比偏低

        就立项数而言,职教研究立项数占教育学总立项数的比例偏低,只占6.47%;从立项类别来看,立项类别极不平衡,15年间国家重大项目立项为零,国家重点项目只有10项,国家后期资助项目立项只有3项。究其成因有二:一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时间短,发展进程受国家政策导向制约以及社会认同度的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末,呈现出时快时慢的不均衡发展态势,职教研究人员及研究项目极少。直到2000年以后,职业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职教研究才逐渐受到广泛关注;二是同时期职教研究力量并没有及时跟进,除少数专业职教研究机构及高校专业点以外,绝大多数高校及职业院校的研究力量呈现“小、弱、散”的局面,从而导致职教研究滞后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局面。

        (二)区域分布不平衡

        就立项区域分布而言,15年间职教研究立项的区域分布不平衡,立项项目集中在中东部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而中西部地区立项较少。究其原因,主要是西北及边疆地区的职业教育所依托的产业与行业欠发达,职业教育办学条件较差、研究力量也相对较弱,由此带来职教研究的相对落后。

        (三)研究机制不健全

        就研究机制而言,我国职教研究尚未建立健全体系性的联合研究机制,各研究单位或研究机构之间几乎都是单打独斗,15年间几乎没有联合研究项目立项,这种研究格局对于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水平与辐射推广都极为不利。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的教育研究体制条块分割,缺乏全国统一的绩效分配与激励机制,联合研究协调难度大,利益分配也很难达成均衡原则,相当程度上影响了科研团队联合攻关研究的可能性和积极性。

        (四)内容未能跟上职教新政的步伐

        就研究热点而言,时间集中在2004—2014年,内容聚焦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教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标准以及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四大方面。而对于服务国家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的职教机制、国家技术技能积累机制、高职本科教育的探索以及现代教学技术应用等国家职教新政策方面的研究内容关注度不高,开展研究的项目偏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在这一时期适逢国家经济转型升级,教育部把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主攻方向,把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核心任务,开展了校企一体化现代学徒制试点,同时开展了国家示范骨干院校建设,加强职教质量内涵建设。国家的许多职教新政,因为出台时间尚短,开展立项及研究还需要一个过程。此外,国家职教新政策较为宏观,涉及各行业经济管理部门、行业经济协会、行业企业、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及本科高校等,需要建立由上述各方面专业人才组成的研究团队开展联合研究。

        (五)职教研究项目的结项率不高

        就结项情况而言,职教研究项目的结项率不高,共有296项结项,结项率70%,约占2/3。共有146项未结项。结项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一是项目的结项时间未到。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的结题实际情况看,研究期限一般在3~5年。经查,2013—2015年期间共有85项立项,其中84项未结项,占2001—2015年这15年间未结项总数的3/5。二是项目负责人研究能力弱。如历年撤题共57项,占15年间未结项总数的2/5,这些撤题项目的负责人尚不具备承担国家职教规划项目的综合研究能力。特别是有关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改革、实习实训等涉及职业教育具体专业内涵研究的课题,由于项目负责人的理论功底浅,又缺乏职业教育教学一线的亲身实践,以及相关的经验、案例和数据,无法有效开展实证研究,并提出有效对策,最终导致研究立项无法完成。

        三、职业教育研究进一步深化的对策建议

        近15年来,职教研究年均立项数较稳定,已基本形成优势集中、辐射全国的格局。职教研究紧密结合职教实践,获得了一批优秀研究成果,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为加快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支撑产业经济转型升级,今后仍要加大对职教研究的重点扶持,聚焦职教教学具体问题的实践研究,回归职教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本质。为此,特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一)增加立项数,重点扶持重大项目和后期资助项目

        近年来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至今一直处在高速运行状态。职业教育已积累了极为丰富多样的实践经验,要对这些经验进行梳理与分析,为职业教育提供学理性支撑,同时为职业教育实践提供借鉴与参考。因此,要增加职教研究项目数,尤其是要增加国家级重大项目,培植若干个国家层面的职教研究中心,研究机构与高校联合开展研究攻关,扶持重大项目主持人,在战略层面就我国职业教育理论和职业教育实践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联合开展战略性、政策性研究。同时,加大后期资助项目立项,扶持成功的实践成果,梳理总结上升为理论成果。

        (二)注重实践性研究,开展区域性联合及学科间的联合研究

        职业教育的使命是为国民经济产业发展服务,因此职教研究要面向实践问题。第一,突出应用性。要更多地开展一线问题的实证研究,以指导职业院校的建设。第二,突出针对性。职教研究项目的选题要具体,有针对性;项目设计论证要体现学术性,突出对策的应用性。项目成果要有学术开拓和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不断提高研究水平,积极争取研究项目。第三,鼓励区域联合、学科联合研究。职业技术教育是教育学二级学科,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涉及多门学科,因此我国职教研究急需通过跨区域、跨学科联合,鼓励各区域的项目承担单位在资源及研究力量方面的融通,鼓励各种学科背景的研究者整合资源、联合对职业教育重大课题进行各种视角、各个层次的综合研究,推进职教研究的学术创新。

        (三)以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新政策、新问题为重点研究方向

        新形势下,职教研究亟待聚焦关键问题,凝聚配置资源,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就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关键内容展开研究,实现重点突破。

        在宏观方面,职教研究要以服务经济转型升级、提升产业质量、构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政策性研究为主。第一,研究如何加强国家、省市、院校三级职教研究机构。国家层面职教研究机构必须以创新为核心理念,开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筹划职教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适时提供具有战略性、指导性的政策建议。同时,凝练职教实践成果,不断丰富完善、创新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学理论。第二,研究如何加强职教研究的协同创新。联合分别来自行政部门、职教研究机构、行业、企业、社会组织和职业院校的专家,积极开展职教研究整体与多元协同、学科与跨学科协同、行业内与行业外协同。第三,研究如何衔接产业技术升级。必须运用现代研究方法,重点研究解决职教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机制、与技术进步同步升级机制等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指导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第四,研究如何促进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政府、院校、行业、企业联合,通过建立技术工艺中心、产品研发中心和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形式,促进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第五,研究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开展通过购买、承租、委托管理等方式改造办学活力不足的公办职业院校,建立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的实证研究。第六,研究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国际化。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构建国家、省市、院校三级“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体系”;推广应用微课、慕课、云课程、翻转课堂、智慧学习等新概念、新技术的研究;研究如何“引进来”“走出去”,举办中外合作职业教育办学项目。

        在微观方面,职教研究要以职业院校如何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质量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对策性研究为主。第一,研究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机制。建议由国家机构制定并颁布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技能证书),实施行业认证制度,形成包括高中、专科、本科、研究生等阶段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分别系统开发各层次职业能力标准,从而解决中高职衔接和引导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等问题。第二,研究适应产业需求的专业设置机制。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职业能力标准为龙头,具体研究如何根据产业需求设置专业,如何根据职业标准开发课程内容,如何根据生产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如何根据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毕业证书,如何根据职业培训要求衔接职业教育。第三,研究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机制。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教学过程和行业企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并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及时修订专业教学标准和实验实训装备技术标准,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紧贴实际工作过程的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第四,研究完善校企联合育人机制。校企共建现代学徒制特色学院,明确校企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主要包括劳动用工制度、学徒培训合同制度、技能资格认证制度,联合招生招工,联合培养管理。第五,研究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建立“双师型”教师国家级、省级培训基地;兼职教师强化职业教育教学法培训;把企业指导实习人员纳入兼职教师范畴。第六,研究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与改革倒逼机制。以行业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制订专业诊断方案,建立由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和社会机构共同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建立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推动职业院校建立全员参与、全程控制、全面管理的质量保证体系。

        今后,我国职业教育规模很难再有扩张的空间,但职教研究的空间却相当广阔,因此要进一步增加职教研究立项,不断提升研究质量。

        [注释]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Z].1985-05-27.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Z].1991-10-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9号)[Z].1996-05-15.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Z].2002-08-24.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Z].2005-10-28.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11-16.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Z].2014-06-22.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教职成〔2015〕9号)[Z].2015-10-19.

        经查《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各级各类立项课题一览表》《2004年—2009年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立项课题鉴定结题一览表》显示,2002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没有开展课题立项工作。

(来源:《教育与职业(上)》2017年第08期作者:谢征)